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委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贵州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和市委五届八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
一、2024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抓落实强调度,全力稳定经济运行。一是强化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切实加强主要经济指标综合分析研判,会同市直有关部门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监测,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科学有效提出对策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4.2%。二是用好考核激励“指挥棒”。会同市各有关部门(单位),积极迎接省对市2024年年度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工作,做好省对市县高质量发展半年评估的跟踪工作。前三季度,全市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综合得分52.37分,全省排位较半年评估提升1位,17项共性指标出数排名全省前3位。
(二)抓项目扩投资,全面夯实发展支撑。一是积极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印发《安顺市2024年项目建设推进工作方案》,持续用好“111”工作机制抓好项目建设管理,2024年全市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642个,总投资3125.32亿元,年度预期投资330.46亿元,完成投资344.45亿元,占年度预期投资的104.23%。二是狠抓项目要素保障。持续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政策机遇,全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全年通过发改口径共向上争取各类资金项目188个、总投资138.83亿元,获得各类资金支持29.96亿元(其中,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7.55亿元、增发国债资金16.2亿元、“两重”“两新”资金6.21亿元)。三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坚持“项目为王”,全力扩大有效投资稳长,全年上报固定资产投资415.69亿元,增长6.5%,增速全省排名第5,较前三季度提升13.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54.5%,连续两年全省排位第1。
(三)抓产业筑根基,全力推动航空产业城建设。一是积极谋划储备“筑巢”项目。围绕航空产业城规划“393”功能区,优化储备“筑巢”行动支撑项目72个、总投资205.85亿元。二是加快推进航空产业城项目建设。2024年航空产业城在建项目118个,总投资288.11亿元,年度预期投资87.35亿元,完成投资87.48亿元,占年度预期投资的100.15%。三是加快培育谋划发展低空经济。成功利用黄果树机场优势为华夏航空公司庞巴迪CRJ900飞行员飞行训练提供服务保障。按照“低空+制造、业态、场景”模式,谋划储备低空经济相关项目50个、总投资275亿元。
(四)抓服务优环境,全力激发市场活力。一是大力培育企业“上规入统”。争取到服务业奖励资金1033.9万元,对全市2022年及2023年新入库的规上服务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等企业进行奖励。印发《安顺市2024年新增入库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培育计划》,加大企业“上规入统”工作业务指导力度,全年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5户。二是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指导乾辰谷材、思特技术等3家企业申报获批省级资金支持200万元。制定印发《安顺市细化落实〈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政策措施〉责任分解表》,为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提供有力保障。2024年累计开展固定资产投资节能审查项目5个。其中民营企业项目5个,占比100%,总批复能耗6.62万吨标准煤,有效保障民营企业的用能需求。三是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在32个领域构建了联合奖惩、红黑名单、信用修复等机制,在14个行业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在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实施“信易+”试点工作,评出A级诚信商户10户。为256家/次失信企业完成信用修复。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贵州安顺)归集信用信息1.43亿余条,归集“双公示”信息1656.6万条。四是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制定印发《2024年安顺市营商环境“包容普惠创新”指标优化提升工作方案》和《安顺市政府机构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机制》,完成7家政府机构失信问题治理。
(五)抓改革促开放,全力推动区域联动发展。一是打造对外交通体系。积极融入国家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大战略,做好黄百铁路建设综合协调服务工作,完成征地2314.34亩、签订征收协议181户,完成征收任务约50%,为项目建设提供要素保障。二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印发《2024年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工作要点》《安顺市2024年新型城镇化重点工作任务》,全面落实“五个大提升”目标,努力把安顺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一流旅游城市。印发《安顺市2024年城区新增常住人口“3个100万”工作计划》,提出保障农业转移人口权益、加大住房公积金购房支持力度、提升住房保障能力等措施,截至2024年底,全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52.6万人,县城区常住人口达37.21万人。三是狠抓产业招商工作。印发《安顺市现代物流业2024年专项招商工作方案》,完成现代物流业“三清单”梳理工作,储备拟招商企业10家,储备在建重点项目13个,储备在谈项目5个。今年以来,赴省外开展招商3次,服务企业3次,累计录入招商平台的现代物流业项目21个,到位资金2.78亿元。
(六)强保障防风险,全力稳定能源国防安全。一是抓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完成“十四五”节能降耗中期评估工作,单位GDP能耗较下降18.7%,预计下降幅度全省第一。完成全国节能宣传周和贵州生态日系列活动启动工作。二是抓好国防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省级“一企一策”支持重点企业改革发展。争取到省预算内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专项项目3个,获得资金800万元。
(七)抓民生保稳定,全力增强群众幸福感。一是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发展。通过提级论证社会领域项目68个,谋划储备社会领域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100个,总投资48亿元,资金需求24亿元;中央预算内项目44个,总投资31.52亿元,资金需求23.58亿元。二是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争取到2024年中央和省级资金9083万元支持我市13个以工代赈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9457.62万元,带动2524名群众参与以工代赈工程建设,发放劳务报酬2420万元。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预计可带动2800名当地群众参与务工,预计发放劳务报酬3053.17万元。三是做好保供稳价工作。根据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将中心城区非居民用气销售最高指导价由4.10元/立方米调整为3.64元/立方米。组织开展重要民生商品以及节假日价格监测,密切跟踪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变化,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涨幅为0.2%,顺利完成CPI涨幅不超过3%目标。四是有效保障粮食安全。组织开展库存检查、成品粮专项检查、安全生产检查等10余次,全面推进管粮管储。2024年底,提前完成省下达安顺“十四五”储备粮规模。
二、2025年工作打算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我委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对标对表抓好今年经济工作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的“头号工程”,聚焦重点任务、抓住关键环节、系统谋划推进,为实现2025年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服务和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
(一)着力提升经济服务能力。一是强化经济运行分析。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省委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精准把握经济政策,加强与统计局、工信局、商务局等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研究提出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政策措施建议,有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力争完成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的目标。二是狠抓高质量发展考核工作。紧密结合省、市综合考核精神,配合组织部完善我市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细则,加强向上沟通对接,及时掌握最新工作动态,靶向施策、固强补弱,确保各项指标考核争先进位。
(二)全力扩大有效投资。一是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比较优势大抓产业,围绕“两城三基地”建设,全力扩大产业及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投资,充分挖掘投资存量、拓展投资增量,确保重点领域中的工业投资保持稳定增长10%左右、占比25%左右,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左右、占比28%左右,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占比10%左右,民间投资增长5%左右、占比40%左右。二是狠抓重大项目谋划储备。要树牢“项目为王”理念,一切盯着项目看、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干,以高质量高效率的项目建设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用好“五个聚焦”“三张清单”,按照“对内培大做强、对上谋大争强、对外招大引强”的思路,谋划一批有前瞻性、带动性强的好项目。全市要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项目260个以上,并且要对已谋划的项目逐个“过筛子”,做实项目建议书、用地选址、环评、可研等前期工作,切实做到“项目等资金”。三是狠抓争资争项。扎实紧盯国家及省级的最新资金投向,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汇报对接,找准政策结合点、切入口,争取更多项目资金支持。四是狠抓项目建设。要严格按照我市重大项目建设“5+3”工作机制,认真完成项目清单填报,强化工作调度,用好红榜制度,切实推动在建项目加快建设,拟招项目尽快落地。要靠前一步、协同配合,强化用地、资金等要素服务保障,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继续推进“112”工程等重大项目,用好“一季度一开工”机制,筹划好每季度重大项目开工。
(三)加力抓好贵州航空产业城建设。一是抓牢发展重点。当前,贵州航空产业城建设重点要提升整机制造和民机配套能力。各县(区)、市级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对航空产业城项目前期工作再研判、再细化、再跟进、再落实,切实提高项目成熟度。持续推动航空产业城重大项目建设。二是用好发展契机。要抢抓省支持我市建设低空经济发展试点机遇,推进空域科学划设。积极培育打造低空旅游、应急救援、物流配送、农业植保等特色应用场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四)积极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一是全力挖掘服务业潜力。持续加大服务企业扶持力度,积极协调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企业提质增效。帮助重点培育拟入库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尽早尽快到达入库条件,力争2025年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5户以上。加快推进金融、物流、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农业、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形成多行业全面发展的局面。二是全力做大民营经济盘子。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关于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研究出台分类帮扶措施,落实落细各项惠企政策。坚持盘活存量与培育增量“两手抓”,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扩大产能,并通过资产收购、参股控股等方式盘活停产、半停产企业和存量资产。实施骨干企业、中小企业成长培育行动计划,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五)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创新。一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四大体系建设,加强落实“一张网、一机制、一公示、一平台、一办法”,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程。着力推动“放管服”改革,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引导民营企业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业领域发展。探索建立“政会银企”合作长效机制,做实金融特色服务,让银行充分了解民营企业发展情况,提升企业融资成功率。二是着力扩大对外开放。持续优化“一带一路”项目库、强化与对口帮扶城市合作,通过更高层次的“引进来”进一步推动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加强与招商部门协同配合,聚焦党中央、国务院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导向,紧抓产业转移风口,瞄准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区域的重点企业,大力引进一批符合我市产业导向的项目。
(六)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是持续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主动融入“强省会”战略,积极推动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建设,打造西秀、经开区与平坝、普定、镇宁“1+3”同城化半小时城镇圈,紧扣省“3个100万”城镇人口增长要求,确保2025年全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54.2万人,较2024年增加1.6万人左右。二是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政策措施落地落实,提升县城承载能力,确保2025年县城城区常住人口达38万人左右。全力打造高质量的城镇经济、高品质的城镇生活、高水平的城镇生态环境,实现城镇承载能力、城镇经济、城镇品质、城镇治理、城乡融合发展“五个大提升”。进一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确保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0%以上。三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工作。深入贯彻落实《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2024—2028年)》,大力推进西秀区成为城镇化试点地区示范,切实提升西秀区经济首位度,充分发挥西秀区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周边县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七)全面夯实民生社会保障。一是扎实推动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用好今年中央及省级资金政策,加快推进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教育项目,积极打造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县域医疗次中心,推动“一老一小”、全民健身补短板等社会民生领域建设项目。加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投资力度,加快推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推进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吸纳脱贫人口参与工程建设,促进脱贫劳动力就近就业增收,真正落实以工代赈“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项目建设是平台载体、就业增收是根本目标”的政策内涵。二是做好物价调控工作。建立健全市场价格监测体系,完善价格监测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市场价格动态,特别是重要节日期间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等重要节日的监测预警。稳妥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保持价格总水平运行在合理区间。结合我市管道天然气上下游联动机制,做好中心城区居民管道天然气价格动态调整工作。三是夯实粮食物资储备。健全完善政府储备粮管理体制、深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理顺粮食购销市场监管机制、完善从严监管的粮食安全制度,加强粮食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加快推进10万吨省级储备库在安建设项目进度,优化全市粮食应急保障网络布局,提升物资管理水平,确保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