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顺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在构建全市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改进基础教育教研方式转型的新路径,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22年高考,600分及以上人数占比率有提升,全市高考一本、二本上线率增幅均高于全省,与省平均值的差距缩小,全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
制度保障 有序推进
2020年以来,安顺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健全完善安顺市中小学(幼儿园)三级教研工作体系,加强教研制度建设,完善教研工作体系,积极推进教研工作创新,促进教研工作科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一是创新工作方式,激发闭环中各环节的主体活力,尊重并发挥他们的工作自主性,并以文件、实施方案的形式科学划分各主体的职能分工、职责边界,实现责权利的有效匹配;二是建立闭环运行协调机制,加强教研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环节主体的专业优势,促进教研共同体建设;三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针对教育教学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合理制订区域教研工作计划,并切实抓好落实。
多向联动 统筹推进
一是创新实行“点单式”服务,每月由各县区选择一个乡镇,根据本地实际需求,确定主题,与市教研部门进行联合教研,旨在整合全市优质资源,开展“点对点”教研指导,围绕“扶持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助力乡村教研提质增效”“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主题,上下联动,构建合力推进区域教研的有效机制。2022年以来,共开展“点单式”服务10余次,覆盖乡村中心校以上学校(幼儿园)20余个,参与教师2000余人。二是联合高校教研,有效指导基础教育课题研究、学科基地建设、改革项目建设,有效整合创新力量和资源,共同推进成果转化,提升教研的层次与质量。2022年联合高校开展基础教育研究课题89项,联合推进安顺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承担的贵州省《传承文化的地方课程建设》贵州教育改革发展研究重大课题,贵州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探索教育质量监测增值评价体系”。三是通过组织省内外考察、培训,市内质量监测命题、初高中教学视导、集体备课等活动,不断提升团队的学术视野、课程意识、文化素养、执教能力和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
多措并举 综合施策
一是从2022年春季学期开始,实行每月一次全市大教研,并依托广州市教研院,每月组织教师线上参与广州大教研活动,积极构建省内外学科专家引领、全体教师共同成长的研修共同体,带动学校校本教研深入开展。2022年,共组织开展初高中学科线上线下学科大教研80余次,参与教师6000人次;参与广州线上学科大教研36次,邀请广州学科专家赴安开展高中骨干教师培训3次,参培教师 1000人次。二是深耕“常态课”,聚焦课堂教学、问诊教研、服务教师;强化视导反馈,将视导工作、视导反馈规范化、常态化,推进各学校不断完善教学常规管理的各个方面和环节。2022年以来,共组织开展教学视导20余次,覆盖初中中考学科,高中全学科,听课节数300余节,学校优良课率占比得到明显提高。三是开展省级重点科研课题“强基计划”;实施普通高中“强基计划”基础学科能力竞赛;建立基础学科团队建设基地校;创建培养模式,邀请广州大学和省内专家团队,以专题讲座、示范课形式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竞赛教练员进行培训等。
评价反馈,优化闭环
安顺市教育局针对质量监控的各个主要环节,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分类评价与整体评价、区域评价和统一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提升闭环管理水平。一是强化过程评价。督导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不定期对教研部门指导、各学科团队活动、各学校教学管理、教研组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二是注重质量评价。对团队开展教研活动的质量、团队指定任务完成质量、教师的反响、命题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三是量化评分标准。根据评分细则和标准,对学科带头人团队和普通高中学校常规教研工作、教育科研、质量提升三个方面进行量化评分。四是建立奖励机制。每年评比出活动开展规范有效、质量提升明显的学科团队进行表彰或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