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安顺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8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 字体:
  • |
  • 发布时间:2019-03-26 15:10:00
  • |
  • 来源:
  • |
  • 打印本页
  • |
  • 关闭本页
  •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贵州省政府信息公开暂行规定》和《安顺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要求,现将安顺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8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予以报告。本报告包括总体情况、政府信息公开情况、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等情况。

一、总体情况

2018年,市发展改革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持续深入推进发改系统信息公开,以此作为转变作风、改进方法、依法行政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强化体制机制建设,丰富公开内容,加强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和热点回应,依法依规答复群众提出的申请和诉求,有效提高公信力和透明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强化组织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安顺市2018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及时调整安顺市教育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委主要领导亲自安排、亲自调度、亲自督办,分管领导靠前指挥,委办公室具体落实。二是健全工作制度。修订《安顺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安顺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门户网站管理制度》等。

二、政府信息公开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贵州省政府信息公开暂行规定》和《安顺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安顺市2018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安顺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围绕项目建设、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经济运行、价格监测等内容及时进行信息公开,2018年主动公开政务信息267条。

(一)围绕“三大战略”实施推进政务公开情况

2018年,全委围绕打赢脱贫攻坚“四场硬仗”,制定出台《2018年脱贫攻坚夏秋攻势行动方案》《2018年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督查行动方案》《深入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发起总攻夺取全面胜利的实施方案》等政策举措,在委门户网站设立“脱贫攻坚”专栏,对脱贫攻坚政策、项目争取情况、项目推进情况、同步小康驻村工作情况等及时进行公开,大力推进大扶贫信息公开。

(二)围绕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政务公开情况

一是强化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将全委行政权力运行流程、权责清单目录、项目建设相关事项审批、价格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审批等事项主动进行公开,公开信息26条。二是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209个执法单位开展随机抽查活动1694次,随机抽查监管对象17682个,随机选派执法人员4545人次,向社会公开抽查结果16501条。

(三)推进公开解读回应“三位一体”公开体系建设情况

一是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及时公开重大项目审批和建设情况、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财政预决算、项目库建设情况、价格监测等信息。2018年,公开项目建设类信息39条、价格信息168条、财政信息3条。二是加大政策解决力度。2018年,围绕中心工作认真开展政策解读,发布解读信息53条。

(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试点建设情况

一是将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2项行政许可事项以及政府投资项目建议书、政府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政府投资项目初步设计、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价格标准的审批等5项其他行政权力事项纳入窗口集中办理,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个窗口”取件。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和其他行政权力事项纳入实体政务大厅办理,无行政确认、行政给付、行政征收和公共服务事项。二是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以及政府投资项目建议书、政府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政府投资项目初步设计、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价格标准的审批等7个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开通网上办理,申请人可通过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或全国投资项目在线监管平台提交申请材料。

(五)推进政务公开平台建设情况

加强委门户网站平台建设,确定委办公室为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信息维护机构,明确人员负责网站的运行和维护,及时发现和解决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按照推进网站集约化建设的要求,做好委网站迁移至“中国·贵州”政府门户网站云平台工作,结合网站前期的运行情况,不断总结工作经验,

以“迁云”为契机,对网站模块进行了优化调整,保障全委信息公开工作依法、及时、准确、有序开展,为社会提供便捷的信息公开服务。强化政务舆情收集、研判和回应,重大突发事件第一时间通过网上发布、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方式,正面回应社会关切,公布权威调查结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加强信息安全监控管理,严格上网信息审批。

   (六)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办理情况

2018年,我委共收到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件9件,均是信函形式收到,并在法定时间内及时回复。

(七)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2018年,我委未发生因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引发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案件。

   (八)其他情况

2018年,我委除通过委独立门户网站及时公布政府信息外,还充分利用安顺市人民政府网、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网络平台和《安顺日报》等新闻媒体发布我委政府信息,积极抓好信息报送工作,通过以上方式及时公开和发布政府信息,确保我委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我委信息公开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与省、市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社会关注度高的信息,公开不够完整及时。二是政府信息公开内容不够全面,重点领域信息发布不完善。

在下步工作中,我委将继续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一是按照省、市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记忆改进,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深入扎实推进,不断扩大和巩固公开工作成果。二是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在现有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信息公开审查、发布制度胡,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化、规范化。

安顺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8年度政府信息公开情况统计表

统 计 指 标

单位

统计数

一、主动公开情况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数

(不同渠道和方式公开相同信息计1条)

267

其中:主动公开规范性文件数

0

制发规范性文件总数

0

(二)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1.政府公报公开政府信息数

0

2.政府网站公开政府信息数

267

3.政务微博公开政府信息数

0

4.政务微信公开政府信息数

0

5.政务客户端公开政府信息数

0

6.其他方式公开政府信息数

48

(三)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情况



1.人大代表建议

0

2.政协提案

3

(四)政府信息动态管理情况


1

1.依申请公开信息转主动公开信息数

0

2.解密公开信息数

0

(五)重大决策预公开情况



1.重大决策征集公众意见次数

2

2.公众反馈意见次数

2

3.征集到意见数

19

4.不予采纳意见数

13

二、回应解读情况



(一)回应公众关注热点或重大舆情数

(不同方式回应同一热点或舆情计1次)

0

(二)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回应解读的情况



1.参加或举办新闻发布会总次数

0

其中:主要负责同志参加新闻发布会次数

0

2.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次数

0

其中:主要负责同志参加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次数

0

3.主要负责同志解读政策数

0

4.政策解读稿件发布数

53

5.微博微信回应事件数

0

6.其他方式回应事件数

0

(三)会议开放情况



1.面向公众开放会议次数

0

2.参会公众代表人数

0

三、依申请公开情况



(一)收到申请数

9

1.当面申请数

0

2.传真申请数

0

3.网络申请数

0

4.信函申请数

9

(二)申请办结数

9

1.按时办结数

9

2.延期办结数

0

(三)申请答复数

9

1.属于已主动公开范围数

0

2.同意公开答复数

2

3.同意部分公开答复数

0

4.不同意公开答复数

0

其中:涉及国家秘密

0

涉及商业秘密

0

涉及个人隐私

0

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

会稳定

0

不是《条例》所指政府信息

0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0

5.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数

6

6.申请信息不存在数

0

7.告知作出更改补充数

1

8.告知通过其他途径办理数

0

四、行政复议数量

0

(一)维持具体行政行为数

0

(二)被依法纠错数

0

(三)其他情形数

0

五、行政诉讼数量

0

(一)维持具体行政行为或者驳回原告诉讼请求数

0

(二)被依法纠错数

0

(三)其他情形数

0

六、举报投诉数量

0

七、依申请公开信息收取的费用

万元

0

八、机构建设和保障经费情况



(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专门机构数

1

(二)设置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数

1

(三)从事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数

1

1.专职人员数(不包括政府公报及政府网站工作

人员数)

0

2.兼职人数

1

(四)政务公开监督员情况(各市州、贵安新区填报)



1.本地区政务公开监督员人数


2.开展政务公开监督次数


3.提出意见数


4.采纳意见数


(五)政府信息公开专项经费(不包括用于政府公报编

辑管理及政府网站建设维护等方面的经费)

万元

0

九、政府信息公开会议和培训情况



(一)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会议或专题会议数

0

(二)举办各类培训班数

0

(三)接受培训人员数

人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