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3日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3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和指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抓机遇、提速度、上台阶”的总要求,坚持“能快则快、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同步发展,牢牢把握国发〔2012〕2号和黔党发〔2012〕15号文件深入实施的重大机遇,努力拼搏、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为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7.85亿元,增长1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68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164.45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72亿元,增长15.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由2012年的14.5∶37.3∶48.2调整为14.0:38.4:47.6。人均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6112元提高到18684元,首次突破3000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4亿元,增长51.0%,其中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0亿元,增长37.5%。财政总收入完成70.25亿元(不含基金),增长15.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6.89亿元,增长2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1.2亿元,增长14%。外贸进出口总额3000万美元,增长15.4%。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770亿元,增长65.3%。农民人均纯收入5810元,增长1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41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2.4‰和5.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年涨幅2.1%左右,控制在省确定的年度调控目标范围内。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排全省第2位,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排全省第3位,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两年排全省第6位。在全省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综合测评预排位中,我市从2012年的第7位上升到第5位,人民群众对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成果的满意度从2012年的第6位上升到第4位。
(二)三次产业稳步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一是农业经济稳步发展。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63.13万吨,油料产量8.73万吨,实现灾后恢复性增长。深入推进点、线、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现代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市粮经比从2012年的44∶56调整到40∶60。现代生态畜牧业加快发展。预计全年肉蛋产量16.8万吨,增长13.5%,水产品产量1.3万吨,增长23.8%。畜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9亿元,增长12%。二是第二产业稳定增长。预计完成工业投资180亿元,同比增长48.7%;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33.06亿元,增长15.3%。园区聚集效应进一步增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8户,新增入园项目122个,新增吸纳就业2.3万人,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70户,园区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全市工业运行效益进一步提高,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6.5%,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建筑业增加值完成31.39亿元,增长37.2%,建筑业对第二产业的贡献进一步提升。三是服务业发展领域有序拓展。华荣、葡华、国际佳缘、百灵·希尔顿等高星级酒店建设进展顺利。7个省级重点旅游景区规划通过省级专家评审。旅游招商引资项目13个,签约金额188.97亿元,到位资金15.1亿元,累计完成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25.44亿元,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腾讯地图·智慧旅游安顺体验平台上线运行,编印首张《安顺旅游交通地图》,旅游景区整体包装、对外宣传和市场营销力度不断加大,全年接待游客2805万人次,增长25 %,实现旅游总收入249.07亿元,增长27.7%。《黄桶-幺铺物流园建设发展规划》获省发改委批复,黔中农产品交易大市场项目一期工程完成投资1.49亿元,西秀产业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一期工程投入使用。黄果树文化旅游集聚区、平坝夏云工业园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作为省级第一批试点顺利推进。12家企业进入国家商务部典型企业名录库。成立安顺市邮政管理局统一管理全市邮政快递业务,安顺市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挂牌成立。交通物流、邮电通信、房地产、金融保险、商业批零、信息服务等服务业快速发展。
(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投资规模跃上新的台阶。一是着力推进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全市412个市级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预计完成投资340亿元,增长97%;84个省级重点项目预计完成投资190亿元,增长77%;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290亿元,增长109%,均超额完成年初计划目标。项目结构进一步优化,大项目占比明显提高,亿元以上项目203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67个(含36个10亿元以上项目)。二是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发改系统全年获项目补助资金13.69亿元,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设施、农林水利等441个项目获得资金支持。三是项目储备取得重大突破。全市入库项目总数达到4532个,比2012年增加项目801个,总投资规模达到1.33万亿,比2012年净增1700亿。四是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强化项目调度,全市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604亿元,同比增长51%,比2012年多完成投资204亿元。
(四)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一是加快推进“5个100工程”建设。全市有44个示范平台工程纳入全省“5个100工程”,启动项目建设37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5.04亿元。二是持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成交通建设投资72亿元,沪昆高铁安顺段及沿线三个客运站点建设进度加快。全年建成高速公路47公里,惠水至兴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施国省干线公路提等改造240公里,实施县乡道改造134公里,开工建设通村油路1200公里。黄果树机场全年进出港旅客达到6万人次。北盘江董箐、光照库区航运工程开工建设。三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7.15亿元,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技术审查意见获水利部通过并转报国家发改委,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加快推进,“引千入虹”主体工程全线贯通,试通水成功。石朱桥、新场河、纳井田水库建设顺利推进,老营水库列入全省第三批开工建设项目,治理病险水库34座,解决农村20.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四是加强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缅天然气管道安顺段顺利贯通并投入试运行。完成电网建设投资4.76亿元。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全市3G移动电话用户达48.26万户。西秀区列为国家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
(五)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一是完善各级各类城建规划编制,完成《安顺市城乡总体规划(2009-2030)》大纲修编。编制完成13个示范小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大对违法建设、违法用地的打击力度,拆违控违工作初见成效。二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预计全年城镇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0亿元,同比增长87%。北部新区、新火车站片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安普城市快速干道建成通车,二环路全线贯通,贵黄城市快速干道开工建设。市便民服务中心、市体育中心建设进展顺利。镇宁环翠公园建成投用,关岭灞陵大道基本建成通车,紫云迎宾大道全面完工。安顺市供水二期工程并网试运行。城镇供水普及率、县城以上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9%、78.7%和72.6%。三是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抢抓国家和省支持城市、国有工矿、垦区林区棚户区改造的支持政策,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22亿元。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稳步推进。一是启动实施两城区山体公园化绿地建设工程,邢江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通过国家评审。编制完成《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8大林业规划,镇宁、关岭、紫云、普定四县进入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的《贵州省南部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二是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生态重点工程加快实施。预计全年完成营造林36.2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75.5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2%以上。三是新建11个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行,中心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工程顺利推进。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投入试运行,完成各县城垃圾填埋场建设。四是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快节能技改,淘汰落后产能97.84万吨,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16%,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安顺民族师范学校列入第一批“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名单。
(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努力释放发展动力。一是扎实推进行政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投融资、国有企业、财税和文化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工作。取消、下放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15项和79项。全市城乡基本医保实现全覆盖。基本药物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市所有的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开展诊疗服务的村卫生室。二是各种所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组建安顺投资有限公司,改制成立市物资集团公司,全市新增规模以上民营企业50家,扶持微型企业240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7156户,全市私营企业数量突破1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256亿元。三是积极开展城镇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大村并小村”、“并村建社区”,推进管理“网格化”和服务“扁平化”,“乡改镇”、“村改居”有序推进。四是集中抓好全市发展改革试点工作。全力推动西秀区和平坝夏云镇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平坝县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西秀区旧州镇全国绿色低碳小城镇试点。五是积极推进对内对外开放。与青岛开展新一轮对口帮扶,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预计完成770亿元,增长65.3%。六是“引金入安”工程成效显著。贵阳银行安顺分行、安顺农村商业银行挂牌开业,新增村镇银行3家。
(八)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一是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23717套,改造农村危房17239户。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减少农村扶贫对象10.93万人。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扎实推进, 完成扶贫生态移民搬迁2874户12000人。二是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2012年的基础上分别提高12.99%和11.6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参合人数207.11万人,参合率99.12%。三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完成就业和创业工作。加大城乡创业就业培训工作力度,完成统筹城乡职业技能培训14483人,占任务数的106.49%。利用小额担保贷款进一步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开展,及时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28万人,创业带动就业1.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5%,控制在4.2%的目标范围内。四是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加快推进230个“四项突破工程”项目建设,安顺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开工建设,西秀高中、平坝一中、关岭民中、普定职中、安顺旅游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完成113所农村中小学食堂标准化建设、43所农村中小学学生宿舍建设。完成33所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实现乡镇公办幼儿园全覆盖。完成市人民医院、市儿童医院门诊大楼主体工程。五是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全市价格调节基金共征缴入库6100万元,使用3400余万元扶持“保供稳价”基地、农贸市场、冷链物流、农副产品平价商店等建设。建立最低生活保障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安排价格调节基金1814万元用于特殊人群物价补助。继续实施“保供稳价”惠民工程,中心城区保供稳价店(点)按低于市场价10%-40%的价格销售粮油、肉、蛋、菜,累计减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1181.7万元。加强价格检查,全年共查处价格违法案件15件, 实行经济制裁157.48万元。
二、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4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四年,也是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立足当前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年度计划目标,对于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意义重大。市委三届五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4年经济工作总的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的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主基调、主战略,紧紧围绕提速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总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进中求快、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始终把全面深化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526亿元,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7亿元,增长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14亿元,增长25%,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71亿元,增长24%,建筑业增加值完成43亿元,增长3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5亿元,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增长65%,其中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增长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亿元,增长16%。进出口总额3300万美元,增长10%。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突破1000亿元,增长3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8.6亿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6972元,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32元,增长18%。城镇新增就业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7‰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5%左右。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工业经济比重提高到32.5%,城镇人口比重提高到40%以上,民营经济比重提高到62%,县域经济比重提高到62%以上。
三、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2014年,我们将以同步全面小康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实现‘531’、县县达小康”的总要求和“三步走、‘231’、提前一年达小康”的步骤要求,把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与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统筹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统筹工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力推进各项改革,促进发展活力增强。一是深入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决定》精神,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以改革创新为统领,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主轴,把改革的思路和要求变成可操作的行动方案,扎实推进各项重点改革。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切实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好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二是抓好重点领域改革。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入推进矿产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林权制度改革。切实转变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规范审批行为、简化手续,加快建立纵横联动协管的工作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推动平坝、普定撤县建区。三是继续抓好示范试点建设工作。加快全国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85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45%。深入推进西秀区和平坝夏云镇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平坝县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西秀区旧州镇全国绿色低碳小城镇试点工作,确保取得新成效,争取把黄果树列入全国风景名胜区生态补偿试点。
(二)强力推进开放型经济,促进对内对外开放上台阶。一是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深化与泛珠三角、成渝经济区、长三角等经济圈内次区域合作交流,充分利用泛珠会、酒博会、渝恰会、南博会等省级平台进行招商引资活动,多渠道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不断提高我市在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企业到安顺投资。二是不断探索符合安顺实际的招商引资新方式。探索模式招商和基金招商新机制,内引外联,建立健全对口帮扶城市园区、项目、人才、资金、管理等帮扶机制,加快拓展合作领域,推动安顺-青岛合作取得新成果。三是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在保持招商引资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的同时,加快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的体制机制,集聚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高技能实用人才,通过“借脑生财”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三)强力推动项目建设,促进投资快速增长。一是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支撑作用。拟安排市级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461个、省级重点项目111个,力争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0亿元。突出抓好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确保9个省级城市综合体全部开工建设,加快示范小城镇建设,开工建设贵阳(花溪)至安顺、安紫高速公路,启动黔中路安顺段、新火车站片区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推进贵黄城市大道、二环路、便民服务暨会展中心、市体育中心、虹山湖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开展骨干水源工程、引提灌工程和地下水(机井)利用工程“三大会战”。二是切实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则,切实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统揽作用,激活各行业投资增量,弥补历史投资欠账,完成工业项目投资330亿元、城建项目投资360亿元、交通项目投资(含铁路)150亿元、水利项目投资26亿元以上、社会事业投资38亿元、农林牧渔投资17亿元,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三是努力拓宽项目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抢抓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投资扶持政策和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政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力争新增贷款110亿元,增长25%以上,融资总额(含银行表外融资)达到180亿元以上,多渠道缓解资金瓶颈制约,从融资源头缓解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吃紧的情况,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和服务。
(四)强力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坚持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实现后发赶超的主抓手,实施黄果树铝业有限公司煤电铝一体化循环经济技术改造项目、国电安顺电厂三期扩建工程、贵州晨春石业、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年产150万吨水泥及配套余热发电项目、久联民爆物品生产线项目、华润日产7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技改及余热发电利用建设项目、贵州省造纸法再造烟叶及烟叶综合利用项目,培育装备制造业、轻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围绕转型升级努力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在做大总量中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二是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实施市场建设重点工程,启动建设黄桶-幺铺等物流园区,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扶持优强物流企业入园发展,把安顺建成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快金融城建设,深入实施“引金入安”工程,积极推动青岛银行在安顺设立分行,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在安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会计、审计、税务、工程咨询等专业服务,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加快整合黄果树、龙宫、格凸河、屯堡等旅游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安顺旅游升级版,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着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积极拓宽消费领域,促进旅游、汽车、房地产、大宗家电等消费稳定增长,加快培育以推进“三网融合”为重点的信息网络消费热点和休闲度假等新兴消费,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完成粮食产量65万吨,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力争粮经作物种植比调整到34∶66。紧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种植蔬菜120万亩、水果49.2万亩、中药材36万亩,新增茶园7万亩,收购烤烟22万担。优先启动沪昆高速公路沿线生态观光、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推进现代生态畜牧经济走廊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确保畜牧渔业产值增长10%。以循环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重点,集中打造8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着力打造15个农业结构调整示范点,推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深入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工作。
(五)强力推动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和整体竞争力,以城乡统筹、产业融合、宜业宜居、集约高效、环境友好为方向,构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格局。全力办好第三届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二是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体制机制。以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权益为主线,坚持放宽落户条件和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并行,逐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享有与城市户籍居民均等权益,加速经济立足、社会接纳、身份认同和文化交融的农业人口市民化进程。三是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旧城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新区建设,加快城市路网建设,打通中心城区“断头路”,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统筹各种社会资源推进城市道路、供水、供电、供气、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能力5.05万吨/日,新增再生水利用5.6万吨/日。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六)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发展条件改善。一是推进“5个100工程”平台建设。继续推进产业园区水、电、路、讯和环保设施建设,完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设施和政务服务体系,建成标准化厂房100万平方米。推进绿色小城镇和绿色建筑创建,推动示范小城镇“8个1”、“8+3”项目建设。启动尚未开工的3个城市综合体建设,在城市综合体建设中体现“一县一特色”的地方文化风貌。着力打造农业示范样板,提高农业科技装备,积极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好7个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市场深度开发,围绕“智慧旅游年”主题活动,推动我市旅游业从传统服务业逐步转变为现代服务业,打造安顺旅游升级版。二是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安顺市综合交通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开工建设安紫高速、贵阳(花溪)至安顺高速、镇坝公路,实施国省道提等改造项目8个,完成通村油路1300公里;加快推进沪昆客专平坝至黄果树东站段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安六铁路安顺段;加快站场建设,完成17道渡口建设,开工建设客运东站、北站及16个乡镇客运站;增开安顺至上海、青岛2条航线。三是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配合做好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工作,完成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安西灌区和石朱桥、新场河、三岔河、纳井田、老营等水库工程,力争开工建设大洞口水库和偏坡水库,完成中小河流治理工程12个,治理病险水库75座。四是大力推进电网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主干电网升级工程,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完善园区配套电网建设,推动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完成电网投资5.58亿元。实施“行政村通宽带”项目,推进安顺、贵阳、遵义通信同城化发展,逐步扩大“三网融合”试点范围,加快推进“五网合一”进程,实现3G网络全覆盖,4G网络覆盖主城区,完成通讯投资7.8亿元。
(七)强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生态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配合编制《贵州省南部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对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主要领域和重点任务进行界定和规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指导意见和制度保障。启动邢江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完成营造林35万亩,新增石漠化治理面积92.48平方公里,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0平方公里。二是加强环境保护。强力推进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认真完成环境保护目标。加大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企业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推进环保监测监管能力建设。三是强化节能减排。推广应用节能建筑材料和高效节能环保产品,加大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落实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区域的节能减排责任,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节能技改,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规定范围内。四是加快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启动安顺市污水处理三期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处理率,确保县城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79%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8%以上。
(八)强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实施教育“9+3”计划和“4+2”突破工程,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实施中职“百校大战”计划,加快安顺职院、西秀区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安顺旅游学校等项目建设,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二是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大力推进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完成1.1万人搬迁任务。积极开展到乡、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式扶贫,减少扶贫对象10万人。完成农村10万人安全饮水工程。三是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进市、县、乡三级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努力创新体制机制,着重抓好城镇新增就业基础性工作,大力推进返乡农民工创业,促进以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创业工作,广开就业渠道,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创建创业型城市。四是促进社会保障提标扩面。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以上,进一步扩大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参保人数和补助标准,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解决好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五是加强价格监督和管理。积极推进地方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充分运用价格调节基金,继续实施“保供稳价”惠民工程,积极探索建立“保供稳价”产、运、销长效机制,切实做好我市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和救灾救济工作,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九)强力抓好 “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促进规划顺利编制。一是做好规划编制前的各项前期准备。扎实搞好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为编制“十三五”规划提供基础研究理论支持。二是完善编制程序。在已开展“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提出规划基本思路,着手起草规划草案各阶段的工作。三是进一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切实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和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力求“十三五”规划的编制过程及规划内容科学、有效和权威。
各位代表,2014年是我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